首页 > 百科知识 > 精选范文 >

敲金戛玉的典故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敲金戛玉的典故,这个问题到底啥解法?求帮忙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10 10:05:53

敲金戛玉的典故】“敲金戛玉”这一成语,常用来形容声音清脆悦耳、富有节奏感,多用于描写音乐或诗词中的音韵之美。然而,这个词语的背后,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。

据传,“敲金戛玉”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《李凭箜篌引》一诗。诗中写道:“吴丝蜀桐张高秋,空山凝云颓不流。江娥啼竹素女愁,李凭中国弹箜篌。昆山玉碎凤凰叫,芙蓉泣露香兰笑。”其中“昆山玉碎”一句,形象地描绘了箜篌之声如玉般清脆,仿佛玉石相击,发出清越动听的声音。后人将这种声音之美概括为“敲金戛玉”,用以形容音乐或语言的优美与和谐。

不过,也有学者认为,“敲金戛玉”并非完全源自李贺的诗句,而是更早时期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。在古代,人们常用金属和玉石制成乐器,如钟、磬等,这些乐器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亮悠远,极具美感。因此,“敲金”指的是金属乐器的敲击声,“戛玉”则是指玉石乐器的撞击声,合起来便形成了“敲金戛玉”这一富有诗意的成语。

在文学作品中,“敲金戛玉”常被用来形容文章或诗歌的语言精炼、音律和谐。例如,在宋代的诗词中,文人雅士常常追求“声律之美”,讲究词句的平仄对仗,使得文字读来朗朗上口,如同音乐一般动听。这种审美追求,正是“敲金戛玉”精神的体现。

此外,在戏曲、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中,“敲金戛玉”也常被用来形容表演者的唱腔或念白。演员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,配合节奏感强的台词,使观众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。这种艺术表现形式,正是“敲金戛玉”文化内涵的延续。

总的来说,“敲金戛玉”不仅是一个形容声音优美的成语,更承载着中国古代音乐、文学和艺术的深厚底蕴。它体现了古人对声音美感的追求,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和谐、精致与艺术性的高度重视。如今,虽然时代变迁,但“敲金戛玉”的精神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悄然流传,成为一种永恒的艺术之美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