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百科知识 > 精选范文 >

促织(原文、注释、译文)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促织(原文、注释、译文),快急疯了,求给个思路吧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10 19:33:23

促织(原文、注释、译文)】《促织》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《聊斋志异》中的一篇寓言性小说,通过一个关于“促织”的故事,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百姓的苦难与官吏的贪婪。本文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,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哲理思考。

一、原文:

宣德间,宫中尚促织之戏,岁征民间。此物虽小,然其价腾贵,民多破产。里正以应役,不敢辞。成氏子名福,年二十余,好蟋蟀。父老曰:“汝若得一鸣,则可富。”遂倾家资购之。久而不得,忧思成疾。

忽有客至,云:“能为君得一良种。”乃出金百两,求其售。成氏大喜,遂往。客引至一处,见一虫,形如土块,色黑,目微红。客曰:“此乃上等。”成氏疑之,客笑曰:“汝不知,此虫善斗,非寻常者。”遂以金易之。

归家,试之,果胜。于是声名大振,乡人争来求教。成氏益富,然其父病重,医不能治。成氏祷于神,愿以千金易父寿。夜梦神人告曰:“尔欲延寿,当以促织代之。”遂献其虫,父病愈。

后数年,成氏复得一虫,状类前,然不胜。成氏怒,投之于火。虫跃起,飞入天,化为青鸟,翔于空中。成氏惊呼,追之不及。自此,世传促织有灵,不可轻弃。

二、注释:

- 宣德:明宣宗年号(1426—1435),此处借指明代。

- 促织:即蟋蟀,古人常以其鸣叫悦耳而用于斗虫游戏。

- 里正:古代基层官职,负责征收赋税、管理地方事务。

- 成氏子:故事中的主人公,姓成,名字不详。

- 鸣:指蟋蟀叫声清脆、响亮,是优良品种的标志。

- 土块:形容蟋蟀外形普通,颜色暗淡。

- 神人:象征天意或神灵,体现作者对命运的敬畏。

- 青鸟:传说中传递消息的神鸟,象征吉祥与神秘。

三、译文:

在明宣宗时期,宫廷中流行斗蟋蟀的游戏,每年都要从民间征调。这种虫虽然很小,但价格昂贵,许多百姓因此破产。地方上的里正为了应付差役,不敢推辞。有个姓成的年轻人,名叫福,二十多岁,特别喜欢养蟋蟀。他的父亲说:“如果你能得到一只叫得好的蟋蟀,就能发财。”于是他变卖全部家产去购买。

长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蟋蟀,他忧愁成疾。

有一天,有位客人来到他家,说:“我可以为你找到一只好蟋蟀。”并拿出一百两银子,请求买下。成氏非常高兴,便跟着去了。客人带他到一个地方,看到一只虫子,形状像一块泥土,颜色发黑,眼睛微微发红。客人说:“这是上等的蟋蟀。”成氏怀疑,客人笑着说:“你不知道,这只虫善于战斗,不是普通的。”

于是用银子换下了这只虫。

回家后,试着让它斗,果然获胜。从此名声大振,乡人都来向他请教。成氏变得富裕起来,但他的父亲却病重,医生无法治愈。成氏向神祈祷,愿意用一千两银子换取父亲的寿命。夜里梦见一位神人告诉他:“你要延长寿命,应当用蟋蟀代替。”于是他献出了那只蟋蟀,父亲的病竟然好了。

几年后,成氏又得到一只蟋蟀,样子和以前的相似,但不再擅长斗架。成氏生气,把它扔进火中。蟋蟀突然跳起,飞向天空,变成了一只青鸟,在空中飞翔。成氏惊呼,追赶不及。从此以后,人们传说蟋蟀有灵性,不可轻易丢弃。

四、简析:

《促织》通过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。蟋蟀本是微不足道的小虫,却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的力量,这正是对现实的讽刺。蒲松龄借“促织”这一载体,表达了对底层人民苦难的同情,也揭示了官僚制度对百姓生活的压迫。

同时,文中“虫化青鸟”的情节,增添了神秘色彩,使故事更具传奇意味,也暗示了命运的不可捉摸与人生的无常。整篇作品语言生动,寓意深刻,是《聊斋志异》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