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幼儿园小班防暴力教案】一、活动目标:
1. 让幼儿初步了解什么是“暴力”,知道暴力行为是不好的。
2. 引导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,避免用打人、推搡等行为解决问题。
3.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能力。
二、活动准备:
- 故事图片或动画视频(关于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的情景)
- 小熊玩偶或其他角色道具
- 画纸、彩笔、贴纸等手工材料
- 安全教育儿歌或童谣
三、活动过程:
1. 情境导入(5分钟)
教师出示小熊玩偶,讲述一个简单的小故事:“今天小熊在玩积木时,另一个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了他的玩具。小熊很生气,就打了他一下。后来他们都不开心了。”
提问引导:
- “你们觉得小熊这样做对吗?”
- “如果你们遇到类似的情况,会怎么做呢?”
2. 认识“暴力”(8分钟)
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一些常见的“暴力”行为,如打人、骂人、抢玩具等,并解释这些行为会让别人感到难过、害怕。
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幼儿:
- “暴力就是用打人、骂人或者伤害别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。”
- “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,我们要学会用说话来解决矛盾。”
3. 模拟情景练习(10分钟)
教师设置一个简单的冲突场景,例如:
- “小明想要玩小红的玩具,但小红不愿意。”
- “两个小朋友都想坐同一个位置。”
请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,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,比如:“我可以一起玩吗?”“我也可以坐这里吗?”
教师适时引导,帮助幼儿理解如何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4. 制作“友好卡片”(10分钟)
每人发一张画纸,让幼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“好朋友”,并写上一句想对朋友说的话,如“我们一起玩吧!”“你真棒!”
完成后,幼儿可以互相交换卡片,增强同伴间的正面互动。
5. 总结与延伸(5分钟)
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学到的
-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暴力。
- 我们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,而不是用打人来解决问题。
- 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、有爱心的好孩子。
四、家园共育建议:
1. 鼓励家长在家与孩子一起观看安全教育类动画片,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。
2.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,及时沟通,避免因情绪问题引发不良行为。
3. 在日常生活中,引导孩子尊重他人,学会分享与合作。
五、活动反思:
本节课通过故事、情景模拟和手工活动,帮助幼儿初步建立了对“暴力”的认知,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往能力。今后可结合更多生活实例,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。
注:本教案为原创内容,根据教学实际可灵活调整活动时间与形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