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水利工程中,土围堰是一种常见的临时性挡水结构,广泛应用于河道、湖泊等水域环境中的施工项目。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,详细介绍土围堰的设计与施工过程,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。
一、项目背景
某河道治理工程需要在河中进行桥梁基础施工。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并减少对河道通航的影响,决定采用土围堰作为施工期间的挡水措施。该围堰需满足以下条件:
- 能够有效阻挡河水流入施工区域;
-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抗冲刷能力;
- 施工简便快捷,成本控制合理;
- 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较小。
二、设计方案
1. 围堰断面设计
根据现场勘察结果及施工需求,最终确定围堰断面尺寸如下:
- 上游坡比为1:2,下游坡比为1:1.5;
- 堰顶宽度为4米;
- 堰底宽度为10米;
- 堰高为6米。
2. 材料选择
考虑到材料来源及经济性,围堰主体采用当地黏土填筑,并在外侧铺设一层防渗膜以增强防水效果。内侧则填充砂砾石作为反滤层,防止渗透破坏。
3. 排水系统布置
为避免积水问题,在围堰底部设置纵横交错的排水沟,并连接至集水井。同时,在围堰顶部预留泄洪口,以便应对突发洪水情况。
三、施工步骤
1. 测量放样
首先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测量,明确围堰位置及其边界范围。然后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精确放样,确保后续施工准确无误。
2. 清基处理
清除围堰范围内所有障碍物(如树木、杂草等),并对地面进行平整压实处理,保证基础坚实可靠。
3. 分层填筑
从上游开始逐层向下游推进填筑工作。每层厚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,使用推土机摊平后采用振动碾压机压实,直至达到设计高度为止。
4. 防渗处理
待主体结构完成后,在外侧铺设防渗膜,并用沙袋固定边缘部分。同时检查各接缝处是否密封良好,必要时可增加防水涂料加强防护。
5. 系统调试
最后检查整个系统的完整性,包括排水沟是否畅通、泄洪口是否正常开启等。只有当所有设施均处于良好状态时方可投入使用。
四、注意事项
1. 施工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天气变化,及时调整施工计划。
2. 定期巡查围堰状况,发现隐患立即整改。
3. 注意保护周边植被和水体环境,尽量减少人为干扰。
通过以上方法实施后的土围堰成功实现了预期目标,不仅保障了桥梁基础施工的安全顺利开展,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自然生态的影响。希望本案例能够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