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小学语文教学中,寓言类课文因其寓意深刻、语言简练而备受教师青睐。《螳螂捕蝉》作为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,不仅语言生动,而且蕴含着深刻的道理,非常适合用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。本文将围绕顾敏芳老师的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第九版展开,探讨其教学思路、课堂实施策略及教学效果。
一、教材分析
《螳螂捕蝉》出自《战国策·吴语》,讲述的是一个关于“目光短浅、只顾眼前利益”的寓言故事。通过一只螳螂准备捕食黄雀,却不知背后有更强大的猎手——人,从而揭示出“居安思危、防患未然”的道理。该文虽篇幅短小,但结构紧凑,寓意深远,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道德认知的重要文本。
二、教学目标设定
根据新课标要求,结合学生实际水平,顾敏芳老师在本节课中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技能:掌握文中生字词,理解课文内容,能复述故事。
2. 过程与方法:通过朗读、讨论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意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体会“前有狼后有虎”的危机意识,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长远眼光。
三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理解故事寓意,体会人物心理变化。
- 难点: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,感悟“居安思危”的道理。
四、教学流程设计
1. 导入环节(5分钟)
顾老师采用情境导入法,通过提问“你们有没有遇到过‘只看眼前’的情况?”引发学生兴趣。随后展示一幅“螳螂捕蝉”的插图,引导学生观察画面,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教师巡视指导,纠正发音,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。接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,每组选取一段进行朗读并交流感受。
3. 精读探究(20分钟)
此环节是本课的核心部分。顾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,通过提问方式启发学生思考:
- 螳螂为什么要去捕蝉?
- 黄雀在做什么?
- 人为什么会出现?
-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在互动过程中,教师适时引入“因果关系”、“前后对比”等思维方法,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,理解寓意。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为深化理解,顾老师设计了“情景模拟”活动,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螳螂、黄雀、人,通过表演再现故事情节。同时,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,举例说明“只看眼前”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。
5. 总结升华(5分钟)
最后,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全文,总结寓意,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“居安思危”,做一个有远见的人。
五、教学反思与建议
顾敏芳老师的这一版教学设计,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,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情感体验的引导。课堂氛围活跃,学生参与度高,教学目标达成良好。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,如结合多媒体资源,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;同时加强课外拓展,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寓言故事,提升语文素养。
总之,《螳螂捕蝉》作为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,不仅是一次语言学习的机会,更是一堂人生教育的课程。顾敏芳老师的教学设计第九版,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范例,也为学生打开了思考的大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