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病例讨论范文】一、患者基本信息
患者,男,58岁,因“反复胸痛伴气短1周”入院。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,长期服用降压药物,血压控制尚可。吸烟史30年,日均20支,已戒烟2年。无冠心病家族史,否认糖尿病、高脂血症等慢性病史。
二、主诉与现病史
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痛,位于胸骨后,呈压迫性,持续约10分钟,休息后可缓解。伴有轻度气短,活动后加重。近3天来症状逐渐加重,发作频率增加至每日3-4次,且持续时间延长至20-30分钟,休息后缓解不明显。无晕厥、呕吐、放射性疼痛等其他症状。
三、既往史、个人史及家族史
- 既往史:高血压病史10年,规律服药,血压控制良好(130/80mmHg左右)。
- 个人史:长期吸烟,已戒烟2年;无饮酒史。
- 家族史:父亲有冠心病史,母亲患高血压。
四、体格检查
- 生命体征:体温36.5℃,脉搏78次/分,呼吸16次/分,血压132/82mmHg。
- 心肺: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,心界不大,心律齐,未闻及杂音。
- 其他:四肢活动自如,无水肿,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。
五、辅助检查
1. 心电图(ECG):窦性心律,ST段在V4-V6导联轻微压低,T波倒置。
2. 心肌酶谱:肌钙蛋白I(cTnI)正常,CK-MB未升高。
3. 胸部X线:心影不大,肺野清晰。
4. 超声心动图:左室射血分数(LVEF)为58%,未见节段性运动障碍。
5. 血脂全套:总胆固醇(TC)6.2mmol/L,低密度脂蛋白(LDL-C)4.1mmol/L,高密度脂蛋白(HDL-C)1.0mmol/L,甘油三酯(TG)2.5mmol/L。
6. 血糖:空腹血糖6.8mmol/L,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5.9%。
六、初步诊断
1. 不稳定型心绞痛
2. 高血压病
3. 高脂血症
七、鉴别诊断
1. 急性冠脉综合征(ACS):需排除心肌梗死。目前心肌酶未升高,但胸痛反复,考虑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性大。
2. 肺栓塞:患者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,临床表现不符合典型肺栓塞特征,暂不考虑。
3. 胃食管反流病(GERD):胸痛可表现为烧灼感,但本例为压迫性,且伴随气短,可能性较低。
4. 心包炎或心肌炎:无发热、心包摩擦音等典型表现,暂不支持。
八、治疗经过
1. 一般处理:绝对卧床休息,避免剧烈活动,保持情绪稳定。
2. 药物治疗:
- 硝酸酯类:舌下含服硝酸甘油,缓解胸痛。
- β受体阻滞剂:美托洛尔25mg bid,控制心率及心肌耗氧量。
- 抗血小板药物:阿司匹林100mg qd,氯吡格雷75mg qd。
- 他汀类药物:阿托伐他汀20mg qn,调脂治疗。
3. 监测:持续心电监护,观察心律、心率变化,定期复查心肌酶及心电图。
九、病情变化与进一步评估
入院第3天,患者胸痛发作次数减少,症状有所缓解。复查心电图显示ST段回落,T波改善。为进一步明确病因,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。
十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
冠脉造影显示:左前降支(LAD)中段狭窄约70%,右冠状动脉(RCA)未见明显狭窄。提示存在显著的冠状动脉病变,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。
十一、最终诊断
1. 不稳定型心绞痛
2.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(CAD)
3. 高血压病
4. 高脂血症
十二、治疗方案调整
根据冠脉造影结果,决定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(PCI),于左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。术后继续维持抗血小板、降压、调脂等治疗,并加强生活方式干预,如戒烟、限酒、合理饮食、适量运动等。
十三、随访与预后
患者术后恢复良好,胸痛症状完全缓解,心功能稳定。出院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、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,并定期门诊随访。预计预后良好,但需长期坚持规范治疗,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。
十四、讨论与总结
本例患者以反复胸痛为主要表现,结合病史、体征、辅助检查及冠脉造影结果,最终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。该病例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,尤其是对中老年患者,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,以明确病因并及时干预,防止病情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严重并发症。
同时,该病例也反映出心血管疾病的多因素致病机制,强调了综合管理的重要性,包括药物治疗、生活方式干预及必要时的介入治疗。通过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,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,提高生活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