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杜甫《月夜》原文译文赏析】杜甫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其诗作以沉郁顿挫、情感深沉著称。在众多作品中,《月夜》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抒情诗,虽篇幅短小,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笔触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对家人的思念之情,也反映了他在战乱年代中的孤寂与无奈。
一、原文
> 月夜
> 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。
> 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
> 香雾云鬟湿,清辉玉臂寒。
> 何时倚虚幌,双照泪痕干?
二、译文
今夜鄜州的月亮,只有妻子独自望着。
我遥想年幼的孩子们,还不懂得思念长安。
她们的头发被雾气打湿,面容清冷如玉臂。
什么时候才能靠在空荡的帘子边,一起看着这轮明月,让泪水不再流淌?
三、赏析
《月夜》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,当时他被困于长安,而妻子则在鄜州(今陕西富县)生活。诗中通过描绘妻子在月夜独自望月的情景,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的深切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。
首句“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”,点明了时间和地点,同时也奠定了全诗孤独、凄凉的基调。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如何思乡,而是从妻子的角度出发,用“只独看”三个字,传达出一种无法言说的深情。
接下来,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,诗人进一步将思绪转向远方的子女,表现出他对家庭的牵挂。孩子们尚未成年,不懂得什么是“忆”,但诗人却因离别而倍感心酸。这种对比手法,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。
后两句“香雾云鬟湿,清辉玉臂寒”,则是对妻子形象的细腻刻画。她因久立望月而鬓发微湿,衣袖清冷,一个“湿”字和“寒”字,既写出环境的凄清,也暗示了她的孤独与寂寞。
结尾“何时倚虚幌,双照泪痕干?”诗人以一种期盼的口吻收尾,希望有一天能与妻儿团聚,共赏明月,泪水不再为离别而流。这一句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,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痛苦。
四、结语
《月夜》虽然只有八句,却以其真挚的情感、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意境,成为杜甫诗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篇佳作。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折射出那个动荡时代下无数家庭的离散与思念。读这首诗,仿佛能看到一位诗人站在月光下,默默凝视着远方,心中满是对家人的牵挂与期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