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(教案)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
- 了解蜡烛的基本组成及物理性质。
- 掌握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,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。
-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简单分析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动手实验,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。
- 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,增强科学探究意识。
-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蜡烛燃烧时的现象观察与分析,理解燃烧的本质。
- 难点: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,理解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实验器材:蜡烛、火柴、烧杯、玻璃片、小木条、石灰水等。
- 实验药品:无特殊要求,主要为常见物品。
- 教学课件或图片资料(用于辅助讲解)。
四、教学过程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见过蜡烛吗?蜡烛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用途?”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使用场景,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——“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”。
2. 实验探究(20分钟)
实验一: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
- 观察蜡烛的颜色、形状、硬度、气味等。
- 尝试用小木条轻轻刮擦蜡烛表面,观察是否留下痕迹。
- 讨论蜡烛的物理性质,并记录实验结果。
实验二:点燃蜡烛,观察燃烧现象
- 点燃蜡烛,观察火焰的颜色、形状、亮度。
- 用玻璃片靠近火焰上方,观察是否有白色烟雾产生。
- 用烧杯罩住火焰,观察火焰是否会熄灭,说明氧气的作用。
实验三: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检验
-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,观察杯壁是否有水珠形成。
- 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,振荡后观察是否变浑浊。
- 分析实验现象,推断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。
3. 分析讨论(10分钟)
-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,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。
- 讨论蜡烛燃烧的过程:石蜡先熔化再气化,最后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。
-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,如“为什么蜡烛熄灭后会有白烟?”“蜡烛为什么会发光?”
4. 归纳总结(5分钟)
-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实验内容,总结蜡烛燃烧的主要现象和原理。
- 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,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、多思考。
五、作业布置
1. 完成实验报告,写出实验步骤、观察到的现象及结论。
2. 思考题:如果将蜡烛放在密闭容器中燃烧,会发生什么?为什么?
六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,让学生亲身体验蜡烛燃烧的过程,激发了学习兴趣。在实验过程中,部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,今后应加强相关概念的讲解与巩固。
备注:本教案适用于初中化学课程,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水平适当调整实验内容与时间安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