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蜀相》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。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(760年),杜甫初到成都时所写。当时杜甫因避安史之乱而流亡至蜀中,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,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起草堂定居。在游览武侯祠时,杜甫触景生情,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篇。
原文如下:
丞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。
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译文如下:
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?在那成都城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。
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,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。
当年刘备三顾茅庐,频繁咨询天下大计;辅佐两代君主,尽显老臣忠心。
可惜他出师征战尚未取得胜利便不幸去世,这使得古今英雄都为此泪湿衣襟。
这首诗通过对武侯祠的描写,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与深切怀念之情。全诗情景交融,既有对历史人物的缅怀,又寄托了诗人自身壮志难酬的感慨。